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纽约时间
4
bxss.me
5
@诉说趣闻
6
1'
7
\\bxss.me
8
search
9
http:bxss.me/
10
@调研纪要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纽约时间
4
bxss.me
5
@诉说趣闻
6
1'
7
\\bxss.me
8
search
9
http:bxss.me/
10
@调研纪要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四川大学姜涛与爱人程月玲”,你们现在还好吗?
半年狂赚63亿了,微众银行董事长,还要卷员工
为了这部描述从“反右”到“文革”的禁片,田壮壮付出了十年不能拍片的代价
关于字节基建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戈特利布:编辑自始至终是一种服务型工作「思南读书会NO.339简讯」
思南读书会
2021-11-24
左为郭歌,右为彭伦
10月10日下午,译者、出版人彭伦携其译作《我信仰阅读——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回忆录》来到第339期思南读书会,与该书责编郭歌一起,讲述戈特利布编辑生涯的传奇故事。
承上启下的鬼才编辑
彭伦介绍,美国出版业的犹太人传统源远流长。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从欧洲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创立了大量出版社,包括当时著名的克瑙夫出版社、兰登书屋和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等,奠定了美国出版业的格局。二战后,美国国会出台《退伍军人法案》,大量退伍军人按照法案条款被送入学校读书,受到了高等教育。加之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婴儿潮,美国出现了庞大的读者群体,初已成型的出版业进入了黄金时代。
彭伦
而同样作为犹太人戈特利布是这一黄金时代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1955年,24岁的他进入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担任编辑助理,短短十年间编辑出版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震动美国文学出版界,并在出版社内部复杂的人事纷争中一路升到总编辑。36岁那年,他带领两个亲密搭档,突然宣布跳槽克瑙夫出版社,出任总编辑,用二十年时间把原本以精美装帧著称、以出版翻译文学见长但缺乏活力的克瑙夫出版社塑造成美国文学出版社的标杆。56岁时,他又接替做了一辈子《纽约客》主编的威廉·肖恩,接手这份美国最富盛名的文化杂志,再次成为报纸头版新闻。
彭伦谈到,由于处在承上启下的特殊年代,戈特利布在继承老一代出版人遗产的过程中,又会与他们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接管克瑙夫出版社后,他不惜与创始人克瑙夫作对,大胆推翻了书籍设计的传统,大量出版了美国年轻作家的作品,打破了原来刻板保守的风格。
“编辑应该是隐身的”
尽管戈特利布被公认为是继麦克斯·珀金斯之后美国最伟大的编辑,但他一度表示不愿意写回忆录,他在采访中说过,“编辑的自传往往充满着自吹自擂,另外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事情都是很私人的,应该保持私密性,不应该公之于众。”彭伦指出,戈特利布提到的“自吹自擂”是指与他同时代的英国出版人麦琪勒曾撰写过一本极富争议的回忆录,并且以“世界上最伟大的出版人”自居。但是之后,戈特利布的想法逐渐发生改变。他年事渐长,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和编辑也慢慢离世。此外,在六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难免会有一些案例或抉择引发争议,戈特利布需要一个为自己辩解的契机。
郭歌
与麦克斯珀金斯一样,戈特利布始终认为编辑是一种服务型工作,是隐身的。在书中,戈特利布有一个核心观点——出版就是编辑把对一本书的最真诚的热情传递给读者。即便很多作品是编辑和作家共同完成的,但他始终不愿意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彭伦提到,《第22条军规》作者约瑟夫·海勒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提及“没有戈特利布就写不出这部作品”,戈特利布马上致电海勒,让他不要提自己的事情,他认为这样做读者会对作家的水平失去信任。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提到的,“我当时认为,现在依然认为,不应该让读者知道编辑对书的干预作用;他们有权认为,他们正在读的书全部来自于作者。”
在郭歌看来,戈特利布在书中一再强调自己与作家保持一生的友好关系,这也侧面反映出戈特利布为作者和作品投入的服务精神。这种隐身服务的背后是他高度集中的效率和充沛的热情。他在担任总编辑的时候,还能保持一年亲自编辑三十本图书的惊人效率。尽管没有薪水,戈特利布退休后依然重回克瑙夫出版社出任项目编辑,并在此期间签下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回忆录版权。
阅读是一种信仰
如果阅读是一种信仰,出版人便是相信与传递信仰的人。所以,戈特利布以“我信仰阅读”作为这本书的书名。对此,郭歌谈到,“戈特利布把阅读当成他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比如信仰科学的人,会把科学当成他了解所有问题的出发点;信仰宗教的人会用宗教阐述。”嗜读如命的他曾在大学期间仅用一周读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这种高效阅读也一直保持于编辑工作中,他会及时予以作者反馈。彭伦提到,阅读的广泛使戈特利布对图书类型从不设限,无论是纯文学还是流行文学,他都做到了最好,“他是美国出版业的一颗钻石,象征着最好、最有品味的文学。”
现场读者
一本编辑的回忆录不仅是作家与作品背后的“轶事集”,它本身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与价值。彭伦提到,读者在阅读戈特利布的回忆录时,既要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具体事件,也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去拼凑事实的真相。郭歌谈到,从这本回忆录中看到整个出版行业甚至整个时代的变迁,比如书籍的宣传渠道从报纸广告到邀请作家在书店做活动,再到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线上图书销售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其中的流变也很有意思。
读者提问
现场:
王若虚
撰稿:马金戈
改稿:
陈 思
摄影:
隋 文
编辑:
江心语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